
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作者:陳能軍(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員);李治(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研究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真正把人才凝聚到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中來,是實現文化繁榮興盛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一要求立足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和推動文化繁榮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人才支撐,為實現新的文化使命積蓄深厚力量。
培育壯大文化人才隊伍,要以人才濟濟、人物輩出為目標,不斷完善打造優質文化產品的人才新生態,加快建設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文化人才隊伍,構筑具有國際視野、符合時代需求、深化中外交流的人才高地。
不斷完善培育優質文化人才的新生態
優質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其核心在于人才。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文化產品質量顯著改善。優質文化產品涌現的背后是文化人才隊伍的創新創造,文化供給主要矛盾轉向的背后則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背景下,人民精神文化品位和訴求的不斷提高。這意味著,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越來越需要文化創作者推出高品質的文化產品。通過汲取優質文化成果創作的寶貴經驗,以進一步完善文化人才生態為抓手,強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保障,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一方面,要優化文化人才培育體系。不論是現象級文化消費熱點層出不窮的“文旅熱”,抑或從“戲劇+博物館”到與歷史“賽博互動”的“文博熱”,還是AI賦能文化產業鏈條、文化跨界融合的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與潛力,人們對于高質量文化供給的新期盼已遠超以往任何時候,提升文化人才培育質量和速度也應時而生。對于教育體系而言,應當完善多層次的文化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職業教育到終身教育,提升我國教育體系中文化涵養能力和審美品鑒水平,全方位加強文化人才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對于加強文化人才的實踐培育而言,應當提高文化人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文化人才注重探析各類文化熱點現象的規律與來源,做到文化人才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緊密貼合。
另一方面,要厚植尊重文化人才、尊重文藝創造的文化沃土。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標志。文化人才要出文藝精品,離不開健康的文化生態、活躍的文化環境。應當營造有利于文化人才的政策環境,增設更多文化創新項目專項基金,為文化企業提供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廣大創作人才扎根生活深厚沃土,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產品與服務創作中充分發揮個性、想象力和創造力。完善文化人才的激勵機制,建立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文化產品質量評估體系,在人才補貼獎勵、榮譽表彰、職業發展機會等領域讓全社會各類文化主體和文化人才煥發創新熱情、增強創造能力,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讓用心用情用功的文化創作者脫穎而出。
加快建設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文化人才隊伍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浪潮正在深刻影響傳統文化的接收方式與體驗維度,深刻改變著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方式,深刻塑造著文化創新創造的發展趨勢。適應和掌握好信息技術也正成為文化人才的必修課。培養、匯聚和壯大一批既懂中國傳統藝術又善用現代科技工具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和國際影響力。
一方面,要注重交叉教育與融合培養,提高考古領域等文化人才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考古事業是文化創新的源頭活水,其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考古領域代表項目,測年技術、標本庫和數據庫建設已成其重要的技術手段。應當拓寬考古人才的培養渠道,進一步以考古領域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為依托,在地方建立健全考古人才的培養、獎勵、評審、激勵機制,不斷豐富專業化素質高的人才梯隊。比如,在考古領域等復合型人才的積極努力下,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化工程取得突出成效,借助3D掃描、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能夠通過“數字故宮”平臺身臨其境地參觀展覽,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無界傳播。
另一方面,要強化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引導,進一步壯大新技術與文化藝術深度融合的人才儲備。游戲、動漫、音樂、文旅等文化領域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近期火爆全球的“黑神話:悟空”不僅在游戲體驗、藝術呈現、文化底蘊上實現文化體驗的升級,更是讓傳統文化在“雙創”中實現新的文化競爭力的轉向。該游戲設計方已推出頗具中國特色的系列動畫,正由游戲IP向動畫、影視、文創、會展等領域延展。現代信息技術帶動文化體驗的定制化、沉浸式、智能化,打破傳統文化傳播的限制,提升文化創新創造的產業化水平,更是提高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水平。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具備跨學科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鼓勵中外人才對文化科技產品進行合作開發與制作,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文化科技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和文化創新。
構筑具有國際視野、符合時代需求、深化中外交流的文化人才高地
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明交流互鑒、文化交往合作更加需要文化人才作為橋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進行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必然要求文化人才有所作為、主動作為。構筑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高地,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善用中華文化資源、緊扣國際關切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善用文化文明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一方面,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與更多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文化機構、大學、研究機構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項目,相互開展更加廣泛的文藝和學術交往,在跨文化交流互鑒中為文化人才提供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掌握國際交流的規則和技巧。同時,加強宣傳、外交、經貿、旅游、體育等領域協調配合,擴大人才交流政策范圍,設立更多聯合研究中心、國際學術會議等平臺,促進中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
另一方面,主動引導企業、個人積極參與國際文化活動。通過更多的培訓和實踐,提高企業和個人運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國際傳播的能力,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注重培養文化人才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鼓勵企業和個人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元素,生產和創作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作品。全面提升文化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途徑研究”(23ZDA08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下的文化產業動力機制及優化策略研究”(23BH166)階段性成果。】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