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進人才多為“東南亞博士”,如何緩解“含博量”焦慮?
近日,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發布的博士生引進錄取情況引發熱議。根據公示內容,其擬引進的10名人才中,大多為畢業于東南亞及東亞國家的博士研究生,如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泰國易三倉大學等,所學專業有漢語言文學、管理學、體育與運動、教育學、藝術學等。
據極目新聞報道,該校相關引進公告顯示,此次人才引進的崗位為專技崗兼行政及輔導員工作,對于海外普通院校畢業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學校將提供安家費20萬元以內,科研啟動費為理科10萬元以內、文科5萬元以內。該校官網顯示,這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目前開設學前教育等7個師范類專業及旅游英語等7個非師范類專業。
世界上每個地區都有綜合實力相對較強的院校和優勢專業,人為根據留學地制造“鄙視鏈”,甚至一刀切地將留學東南亞的博士一概稱為“水博”,顯然有失公允。不過,當一所高校引進人才中,畢業于某個特定地區的博士生“扎堆”,且相關院校在實力和聲譽上存疑時,其引才舉措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此前,一些海外院校就曾因學制短、門檻低、通過率高,被吐槽“含水量過高”。值得注意的是,太原該高校此次引進的人才中,不乏這類海外院校的畢業生。例如,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在2021年11月就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名單之中,QS亞洲大學排名在600名之后;其牽涉的一些韓國大學也曾被報道為速成的“學歷工廠”。這就不免讓人質疑:地方高校花重金引進這類培養質量存疑的博士生,真的有必要嗎?
對此,一些報道也曾揭示了這些高校的現實困境。很多地方普通院校缺少平臺優勢,疊加經費撥款、設備器材、發展路徑、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局限,很難吸引到國內的博士人才。而不管是院校升級為大學,還是申請碩士點,都會對教師隊伍的博士比例有所要求。為了獲得更充足的經費、更大的招生規模和發展空間,一些高校便開始“為引進而引進”,把引進人才的名號擺在實力之前。此前,湖南省邵陽學院還將本校教職工批量送到菲律賓高校“走流程”式培養,然后斥巨資以人才引進的名義招回。該校多名二級學院院長直言,由于難以引進國內的博士人才,學校不得不采取這一“權宜之計”。
事實上,紙面上的“含博量”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質量,不同高校基于自身的定位,也應當具有差異化的人才評估方式。就拿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來說,其開設的學前教育、音樂教育、青少年工作與管理等專業,大多具有較強的實操屬性。就此而言,比起擁有海外博士的頭銜,豐富的行業實踐和實打實的專業技能,才應當是勝任專技崗等職位的核心競爭力。當這類專科院校走出機械提升“含博量”、升級為大學的單一化追求,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和職業能力上,同樣能夠走出“小而美”的特色發展之路。
可見,對于盲目追求博士占比的現象,部分高校的急功近利傾向恐怕只是表象,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院校都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獲得相應資源支持,才能真正緩解其“含博量”焦慮。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