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堅持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是一個前瞻性的重要論斷。結合這個新論斷的內涵,從理論基礎、整體布局、制度保障等方面談三點體會。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筑牢一體改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科學技術成果給人類社會和思維方式變化帶來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說,真正推動哲學家進步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科學和工業的進步離不開教育和人才的基礎性支撐。科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起著杠桿作用,其之所以能成為第一生產力,與教育、人才的高質量保障密切相關。《決定》提出的“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思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立場,并以一種新的表述形式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基本觀點展現出來,具有了新的時代特點,體現守正創新的方法論原則。
第二,堅持系統集成原則,推進一體改革的整體布局。
《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重大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系統觀念。教育、科技和人才領域的一體改革思路充分體現了系統集成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從本質上要求我們在推動改革時進行系統謀劃、協同布局,使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協調發展。
從“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角度來看,教育、科技和人才這三個領域的具體改革措施不是各管各的,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交叉滲透、相互貫通的。
在教育領域,《決定》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這里把科技發展、學科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統一起來考慮,讓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成為學科調整和人才培養的牽引力,讓科技成為教育和人才領域改革的引領力量。
在科技領域,《決定》提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這里把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三股重要的科技力量統籌起來考慮,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作為重要的科技成果研發平臺,如何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需要放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總體布局中加以定位和考慮。
在人才領域,《決定》提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這個改革舉措強調人才交流對于推動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鼓勵優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有序流動,確保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撐。
第三,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完善一體改革的制度保障。
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改革既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又必須突出重點,抓住改革要點。
一體改革的重點在于體制機制的創新。教育、科技和人才領域的改革已經進行了較長時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改革成效。但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快速發展,科技和人才領域的國際競爭十分激烈。就教育來說,教育的量的問題總體上已基本解決,質的問題變得突出起來。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應對新挑戰,抓住新機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一體改革,尤其是體制機制的一體改革。
《決定》對于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改革是有聚焦點的,但改革側重點又有所不同。關于教育領域,突出的是教育綜合改革。關于科技領域,突出的是科技體制的改革。《決定》也提到科技領域的機制改革,但相對而言,科技領域的體制改革比機制改革更為關鍵,發揮更加持續性的積極作用。關于人才領域,突出的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這說明,教育、科技、人才這三個領域的改革需要統籌設計,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為一體改革提供體制機制的有力保障。同時,每個領域都有各自的改革難點和堵點,都有各自的改革任務和目標。
總之,我們要深刻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一體改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