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人才“強磁場” 搶占“智”高點 廣東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書寫人才隊伍建設答卷
羊城晚報記者 周聰
“18歲,站在世賽的舞臺上,代表中國比拼技能,我可以嗎?”在法國里昂,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這場技能比拼的國際“盛宴”拉開帷幕。參加商品展示技術項目比賽的廣東選手姚妮君自己也想不到,入學時許下的小夢想會這么快就實現。
站在賽場,面對各國技能好手,姚妮君緊了緊拳頭,露出堅定的表情說:“加油,我可以!”
當地時間9月10日晚,繼巴黎奧運會、殘奧會后,又一世界級大賽——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舉行。來自69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余名選手將展開“巔峰對決”,比賽精彩程度堪比奧運。
這屆世賽是我國參賽選手人數、參賽項目最多的一次,共派出68名選手參加全部6大類59個項目的比賽,其中廣東27名選手為國出征,參加其中23個項目的比賽,參賽項目數量和選手人數均居全國第一。
人才不振,無以成天下之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
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從珠江畔的“小蠻腰”到“全球最大高鐵站”,從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到全球最大江海移動船塢,背后都凝結著人才的心血和汗水。
在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廣東,人才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視人才為珍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近年來,廣東以政策突破帶動體制機制創新,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各方面人才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充分釋放了人才紅利。
生產車間里,技能人才熟練操作自動化設備,把鎢鋼圓棒打磨成“比頭發絲還細”的鉆針;實驗室內,高校學生們大膽設想并嘗試,開發出具有超百種形態的智能全息變胞機器人;研究所里,科學家們心無旁騖地專心研究,勇闖神經科學“無人區”……
在黨管人才工作格局下,廣東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緊緊圍繞制造業當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百千萬工程”、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等重大部署,在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上主動作為、主動服務。
打造人才“強磁場”,搶占“智”高點。截至今年5月,廣東專業技術人才972萬人,居全國前列;研發人員隊伍135萬人,居全國首位。截至目前技能人才總量達201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萬人,居全國前列。
厚培新質生產力技能力量
技能人才總量達2019萬人
為制造業當家鍛造一支“技能粵軍”
世界技能大賽不僅是一場技藝的較量,更是人才培養與技能發展的強大引擎。廣東以世界技能大賽的技術要求為“風向標”,一批批技能人才以技立身,通過學習技能點亮精彩人生。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是連接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要素。
近年來,廣東走出了一條富有廣東特色、產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之路,從探索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到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再到賦能科技創新,落地一系列惠民實招,有力撬動“世賽杠桿”。
2023年10月,《關于加強新時代廣東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四方面提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努力把廣東打造成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聚集高地。
廣東以世賽為引領,國賽為龍頭,省賽為主體,行業企業、院校及地市職業技能競賽為基礎的多級賽事“練兵場”,將世賽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育過程,推動競賽標準向教學標準轉化、競賽訓練方式向教學實訓方式轉化、競賽場地向實訓場地轉化,闖出一條富有廣東特色的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之路。
廣東技能人才培養的背后,是廣東制造業和技能人才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創新建設產教評技能生態鏈,率先實施“新八級工”制度,出臺全國首部關于技能人才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厚植技能人才發展沃土,讓“小工匠”在“大時代”散發光彩,技能強國、技能報國。
在廣東,技能人才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打破“天花板”
將行業企業高技能領軍人才選出來
“首席技師”是我國“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架構中的金字塔尖,代表著活躍在生產、科研和技術攻關一線的技能類領軍人才。近年來,我國試點實施“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日前,廣東省2024年第一批首席技師、特級技師評選工作已完成,全省新增特級技師68名、首席技師5名。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評聘特級技師302名、首席技師24名。
“以前我們到‘高級技師’就‘斷檔’了,現在有了‘新八級工’制度,讓我們看到了提升的空間,在技術攻關和技能突破上更有干勁了。” 柯高是廣東茂化建集團有限公司的“電焊明星”,經過36年焊花飛濺的磨礪,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實力,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南粵技術能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今年7月,他又成為所在企業中登頂“首席技師”的第一人。
今年7月1日,《廣東省技能人才發展條例》正式實施,是全國首份關于技能人才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將“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及時固化為制度規范,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崗位,破除了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受限、社會認同度低等壁壘。
匠心聚,百業興。“新八級工”不僅能享受更高的待遇,更代表著工匠精神和當工人的榮光。首席技師的評聘,拓展了高技能人才上升空間,激發了技能人才創新創造動力,增強了企業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建設內驅力。
廣東采取多部門協作的形式確保政策落地。今年7月12日,省人社廳、省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廣東省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的通知》,明確將省級主管部門認定的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納入高技能領軍人才范圍,要求加大首席技師、特級技師評聘工作力度,推動規模以上企業加快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將在生產科研一線從事技術技能工作、業績貢獻突出的行業企業高技能領軍人才評選出來。
人才鏈對接產業鏈
打通人才進入新興產業“最后一公里”
梳著時髦的三七分棕色發型,笑容爽朗,這是佛山市技師學院20級機電一體化機械方向的劉寬。不久前他成為廣東佛山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首批學生學徒制培訓班的一員。
身為一名“00后”,到工廠前,劉寬難免有些忐忑,“擔心是在封閉的車間,日復一日做著流水線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乏味。”
而當劉寬走進中海萬泰的數字化智能工廠時,眼前的一切卻顛覆了他的固有印象,只見加工的零件由電動搬運車、行車裝置搬運,數字化控制系統實現生產訂單、產品軌跡、設備狀態等全流程把控,生產制造作業效率與產品質量均得以有效提高。“需要搬抬的,都由機械干,真正實現技術崗‘自由’。”劉寬笑著說。
“我們每一個學徒都有一位企業師傅,由師傅帶領我們進行學習和適應崗位。”劉寬表示,自己對于未來的一年充滿期待,“我很喜歡這里,希望能盡快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能,留下來工作。”
近年來,隨著廣東高質量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興產業增長勢頭迅猛,催生了大量新職業新崗位。廣東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崗位+培養”學徒就業新形式。
龍頭企業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院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出政策、出資金、出管理。三方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共同招生招工,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培訓,共同評價,共同激勵,共同管理。此舉不僅解決企業用人之困,同時還破解了院校學生就業之困、青年學技能之困,打通了青年進入新興產業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廣東已對接產業鏈遴選建設63條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共吸引3170家生態企業、432家院校參與,涵蓋華為、騰訊、比亞迪、TCL、大族激光等一批頭部企業。“入鏈”企業累計提供學徒崗位超10萬個,進一步打通青年進入新興產業就業“最后一公里”。
賦能產業發展
圍繞產業發展建設人才隊伍
千工好招,一匠難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端研發人才,同樣需要大量技術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中堅力量,讓企業及科研院所嘗到了“甜頭”。
賴孔春是深圳吉蘭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高級電氣工程師,今年27歲的他,已獲得廣東省技術能手、深圳市高層次人才、深圳好技師等多個榮譽稱號。
2020年,賴孔春入職深圳吉蘭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憑借著卓越的技術技能和勤奮進取的學習態度,成為部門中流砥柱,作為電氣工程師參與到公司負責的幾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
在季華實驗室內,工作了三年的譚家輝已成為實驗室內不可或缺的人才之一。作為獨當一面的“小組長”,他與科研人員通力配合,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作為技能人才,他憑借嫻熟的技能,成功將鏡子的精度做到10納米。
廣東“技能小將”們憑著一流的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實現從就業向高質量就業的華麗轉身。
隨著技能人才加入高端裝備領域不同研發方向的科研團隊,與國內外頂尖科研人才共事,大大提高了研發效率,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做好高端裝備研發,特別是保障樣機試制的順利進行,必須有一支精密加工檢測方面的國內一流人才隊伍。”季華實驗室人力資源處副處長胡金萍告訴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利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進行產業升級,當前我國產業升級的難點與痛點就是高端裝備制造比較薄弱。
亞馬遜云科技中國行業集群業務拓展經理周君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蓬勃興起,不僅促進了技術革新與融合應用,更孕育出一系列新興職業崗位,這些新興技能人才群體成為支撐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力量。”
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創新動能
在站博士后超1.3萬人
博士后人才 “蓄水池”漸廣漸深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博士后人才是最具創新創業活力的生力軍。“樓下創新、樓上創業”是博士后寧德的生活寫照。2021年,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支持下,2020年剛入站的他創辦了派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辦公地點和實驗室在同一幢大樓。
“博士后在站期間,我獲得了多方寶貴的支持,通過將商業機會和自我技術積累相結合,幫助自身實現人生價值。”寧德說。
“東南西北中,發展到廣東。”廣東堅持以創新之光引領博士后工作發展之路。2017年12月,廣東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博士和博士后青年引進、培養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
2018年至2020年,廣東新增博士后數量均居全國首位,2020年單年度增量率先突破4000人。
畢業于英國約克大學的張振,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從事博士后工作。張振說:“廣東的人才政策,讓海外博士和博士后深切感受到引才的誠意。從科研支持到生活保障,政策全面細致,極大地激發了博士后群體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在廣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業集聚高端人才的陣地,更是企業連接人才、高校、科研機構的橋梁紐帶。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把創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為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通過建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保障制度和激勵機制,培養和聚集海內外博士、博士后人才,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截至目前,廣東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2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分站702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443家。廣東省在站博士后超1.3萬人,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后超過4.6萬人,約占全國1/7,居全國首位。
經費保障 柔性服務
廣東多元投入為人才解除后顧之憂
引得進,更要留得下、用得好。人才工作離不開投入——廣東持續強化多元投入,規范健全經費保障機制,為人才解除后顧之憂。
廣東省級財政每年投入博士后資助超6億元,各地、各部門、各單位也建立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費投入動態調整機制。身處產業一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以高薪、股份等形式積極引才,極大增強了對優秀博士后的吸引力、凝聚力。
下放職權,讓用人單位有更多“話事權”。廣東建立高層次人才專項編制周轉池,有效破解事業單位引才留才難問題。出臺系列職稱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向300多個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用人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在開展人事制度改革試點的廣東高水平大學,針對設置哪些崗位、招什么人、職稱怎么評、薪酬如何分配等關鍵事權,高校擁有更大自主權。
健全引才用才機制,廣東推進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近年來,“人才優粵卡”申領群體越來越廣,持卡人可憑卡享受戶籍辦理、子女入學、社會保險、交通出行等14項服務,便捷辦理停居留、出入境、工商登記等18類事項。
一系列人才激勵保障機制陸續推出。探索建立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的組織管理模式,下放科研項目直接費用調劑權,建立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廣東科研人員擁有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人才流動更趨自由。鄉村振興、“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等重點部署牽引帶動各類人才下沉基層一線,在廣闊天地成長成才。為破解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人才引進難題,廣東上線“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開展“鄉村工匠”職稱評定,推動建設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激活基層人才隊伍“一池春水”。
廣東人才成績單
●廣東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從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到青年拔尖人才,人才梯隊逐漸成形,人才“蓄水池”漸廣漸深。
●截至今年5月,廣東專業技術人才972萬人,居全國前列;研發人員隊伍135萬人,居全國首位。
●截至目前廣東技能人才總量達201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萬人。
●2023年廣東新增兩院院士13人,目前,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超150人。
●截至2023年,廣東已建成1267家博士后科研平臺,其中包括177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4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443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目前廣東在站博士后超1.3萬人,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