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錦市:人才輕叩“鄉村振興”之門
|
|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黑龍江省富錦市致力于構建多種類、多層次的鄉村人才譜系,為推動高質量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輕叩“善治”之門,優化“人才雁陣”為“治理模式”塑型。富錦市堅持把吸收治理人才、優化隊伍結構作為鄉村振興的固本之策,公開招聘優秀人才283人,作為村級后備干部儲備力量,不斷為農村干部隊伍注入生機和活力,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到村任職的青年治理人才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在“駐村”中實現“助村”,主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同時,圍繞自身專長在村內走訪宣傳,對群眾關心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政策進行解讀,讓人才所用即所需、所做即所長,為加快富錦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輕扣“富民”之門,喚醒“資源稟賦”為“產業轉型”賦能。富錦市立足本地資源情況,通過一產穩固基礎、二產拉伸鏈條、三產做優做精融合發展,挖掘獅頭鵝生態養殖、萬壽菊種植等特色產業,集聚培育多層次產業人才,實現更多人才智力為產業所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產業人才將獅頭鵝養殖打造成從育雛到銷售、再到建設文化主題館的一體化生態鏈,年利潤達到10萬余元。同時為加強培育新型本土產業人才,打造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等“十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基地實訓+云端課堂”的方式,多渠道推廣農業技術相關知識,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產業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培育產業人才800余人。
輕扣“人文”之門,點亮“文化火炬”為“特色文旅”鑄魂。富錦市以“農”為根基、以“文”為神韻、以“旅”為表現,深入盤活村落資源,文旅人才依托全國“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主場活動,將休閑農業、傳統文化、自然風光等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設置非遺展區和黑土優品專門展區,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結合各村文化資源,文旅人才組成“蒲公英小分隊”,開展主題墻繪、炫彩涂鴉、“村里好聲音”等特色鄉村文藝活動共計100余場,創作歌曲《富饒錦繡我家鄉》、詩歌《就戀這片土》等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文藝作品400余個,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陳雪婷)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