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東營:人才引領“四鏈”融合發展
攻克基于材料基因思想的數字化仿真設計技術,填補了技術空白;協助濰柴集團成功實現氣體機后處理催化劑貴金屬減量70%,每年節約采購資金近30億元……
成績來自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東營不生產稀土,但是這里卻有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稀土催化產業集群,產業蓬勃向上快速成長的背后,矗立著一個國內陣容最強的稀土汽車催化研究團隊、一個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
從無到有,從有到集聚,再到實現集群發展,為了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落地東營,稀土研究的高端人才生根東營,為了稀土研發技術順利轉化,推動稀土產業發展延伸,東營始終在創新,不斷在突破。依托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通過“高端人才引進、領軍人才培養、二次人才資源開發”,創新實施“以院帶園”模式,推動人才鏈、創新鏈、教育鏈、產業鏈協同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可復制可借鑒的人才引領“四鏈”融合發展之路。
回顧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成立前,東營搶抓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啟動“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籌建工作”機遇,邀請10位院士及多位業內資深教授組成學術委員會,為研究院戰略決策提供指導,這個委員會基本涵蓋了國內稀土催化領域領軍企業和頂尖團隊。
為盡快建成研究院,高效開展工作,研究院打通傳統研究院純學術端與產業“兩張皮”模式,跨界整合國內頂級優質資源,構建了“學術委員會+股份制公司+專業化團隊”組織架構,采取“政、校、企”三方共建方式。其中,政府給予土地、財稅等政策支持,并代建廠房及配套設施;天津大學牽頭注入“雙一流”學科教育、科研、人才力量;有研稀土、濰柴動力、威孚高科、國瓷材料等8家稀土汽車催化產業鏈上下游領軍企業提供產業、資金支撐。在運作上,建立了“學術委員會+股份制公司+專業化團隊”的運行模式,專家型管理團隊中,天津大學沈美慶教授擔任院長,海歸博士李偉、翟燕萍擔任副院長,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最大限度激發了科技研發和管理運營效能,實現了多方“擰繩”聚力發展。
“前院后廠”,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干勇對東營市這種“研究院+中試基地+產業園區”的人才引領“四鏈”融合發展道路作出的生動總結。具體操作中,研究院與中試基地、產業園區系統規劃、同步建設、一體推進,形成科研成果“一站式”轉化應用體系,從而實現技術快攻關、快轉化、快應用,培育壯大稀土催化產業鏈條,推動稀土催化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裂變式發展。
在現場,可以看到,以研究院為中心,這里建設有占地111畝的研發基地,搭建催化材料研發平臺、表征平臺、中試平臺、匹配標定平臺四大研發平臺,配套試驗燃料庫和天然氣壓縮站。這里有4000平方米功能齊全、產業覆蓋廣泛的中試基地,上承關鍵技術的中試放大和驗證測試,下接技術成果定產和定量;這里有與稀土研究息息相關的9個產業鏈上下游關鍵項目,其中,5000萬升蜂窩陶瓷載體、3000噸稀土功能材料、1000噸高性能氧化鋁纖維和1000噸催化器襯墊、1200萬升機動車尾氣凈化催化劑項目、車用脫硝分子篩項目等6個項目已建成投產或試生產;稀土改性氧化鋁、廢催化劑貴金屬回收項目已開工建設。坤寶新材料中間體、威斯特特種氣體等項目也在這里落地,產業鏈項目的加持有力保障了產業集群的快速壯大。
“如今,這里已集聚行業高層次人才70余名。我們回引了包括原通用汽車全球研發中心后處理首席科學家、原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在內的頂尖專家3人。與福州大學、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5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柔性引進教授學者23人、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27人。”東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局長袁永鵬介紹說。針對我國汽車催化產業存在的短板技術,東營著力打造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相匹配的人才矩陣,形成了當下國內陣容最強的稀土汽車催化研究團隊。在科研資金投入上,在獲得國家科研項目研發經費支持、企業投入、科研融資的基礎上,東營市全面提升自我“反哺”能力,推動自研新成果、新技術的項目化運作、產業化應用,用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模式實現科研資金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2022年以來,稀土催化研究院聯合股東單位承擔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2項、省重點研發計劃2項,獲中央財政、省財政資金撥款總計1.26億元。目前,研究院主導的脫硝分子篩(一期)項目已經投產,高端氧化鋁項目完成廠房建設、正在進行設備選型,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5億元。
據悉,東營將進一步加大要素資源整合力度,強化科技賦能、激活創新要素,全力打造引領國際稀土汽車催化發展人才、技術與產業高地。(鄭代玉)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