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樣板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通訊員 焦德芳
從創造世界紀錄的水下滑翔機,到“高峽出平湖”的智慧大壩技術;從國產大飛機的新型空氣分配,再到“月塵污染”相關研究解決嫦娥系列著陸器關鍵技術問題……作為工程碩博士培養的探索者,天津大學擁有上千名來自全國工程技術行業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工程博士,正在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關鍵技術攻關沖刺。
近年來,天津大學以工程博士項目制培養,打造出新時代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樣板間”,走出工程人才培養創新之路。
培養國家急需高層次工程人才
中國近年來的工程成就已經詮釋了卓越工程師群體的重要作用。而培養一大批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工程人才,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關鍵力量。
“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認為,新時代的高水平工程人才應具備技術報國的信仰, 以及領導團隊、統籌重大工程的管理能力。與此同時,面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還應具備顛覆性技術原始創新能力、解決交叉復合問題的工程能力和布局前沿工程技術的戰略能力。
“當前我國重點領域、急需行業的‘卡脖子’技術亟待攻克,國家急需更大規模的高層次人才進行攻關。”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介紹,自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天津大學便開展了以博士生教育為重點的、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高層次卓越人才培養綜合改革。2018年起,天津大學以“需求對接、導師結對、聯合培養、提高質量”為原則,開始探索工程博士“項目制”培養模式。
為了探索一條工程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天津大學以國家重大專項需求、企業科技進步需求、學校科研成果轉化需求以及學生職業發展需求為人才培養的根本導向,通過校企合作,從培養方案、教學評價、導師團隊、課程設計、論文答辯等各個方面,精心為工程博士量身定制方案,目的就是要培養一批工程技術領軍人才,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船(邯鄲)派瑞特種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軍目前正在天津大學攻讀化工學院能源動力專業工程博士,他供職的單位是國內第一、全球第九的電子特氣供應商。作為企業領軍者,他希望對電子特氣高度純化相關難題開展深入研究。
電子級特種氣體是集成電路制造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原材料,被稱為電子工業的“血液”。目前我國集成電路電子特氣國產化率不足35%,自主研發相關技術對保障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天津大學與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八研究所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建集成攻關平臺,打造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電子特氣等技術方向開展聯合攻關。
目前天津大學已招收培養項目制工程博士330余人,他們正在以科技前沿探索、重大項目攻關、關鍵技術突破等重大需求為牽引,發揮研究生教育對重大項目、產業鏈條、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
破除“唯論文” 打造人才培養共同體
一段時間以來, 我國研究生學位評價更注重學術成果,相當多的學生為畢業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學術論文發表上,不愿投身工程課題。而不少教師擔心以工程技術為內容的論文難以通過函評,不敢讓學生全身心研究工程問題。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缺乏工程實踐,限制了學生工程思維、工程設計和團隊合作等工程師素養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缺失了對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工程倫理等職業態度的培養。
作為工科優勢高校,天津大學在與企業長期開展人才培養的合作中,深刻理解到,“唯論文”不能解決企業的核心問題,工程碩博培養,必須解決“產業需要、企業關心、學生發展”3個問題,在此基礎上,學校持續推進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體系改革。
《天津大學工程碩博士創新成果要求》中特別強調了多維度評價,規定研究生可以通過發明專利、行業標準、成果鑒定等8類成果申請學位,破除“唯論文”觀。
近年來,隨著天津大學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中國電科、國家電網等20多家企業項目制人才培養的深入,企業也紛紛制定工程博士管理辦法,積極參與學位評價過程,從機制上徹底改變了傳統以發表論文作為主要成果形式的評價模式,實現了多主體參與評價。
“校企聯合培養基地+校內工程實訓平臺+產教融合工作站——這是天津大學開展工程博士項目制探索的三板斧。”天津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培養辦公室主任關靜說。
常文芬是通用技術機床研究院總師辦主任、副總工程師。精密臥式加工中心機床復雜結構熱變形,導致精度超差的問題,一直是困擾她和團隊的重要難題。在攻讀先進制造工程博士期間,她師從天津大學機械學院黃田教授,有了多個維度的學習平臺。
在這里,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圍繞國家和企業技術需求,校企組建起專家委員會,成立雙導師(組)和“揭榜掛帥”項目制,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從實踐中提煉出科學問題,并通過技術研究最終回到實踐端解決問題,聚焦企業核心問題,突破技術壁壘。
帶著問題求學和持續實踐,常文芬找到了采用數字化檢測與在線補償的方法,實現精密臥式加工中心單軸重復定位精度0.0015mm的突破,最終她以1項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和2項國家發明專利作為成果,獲得了工學博士學位。
近年來,天津大學機械學院圍繞工業母機領域,與通用技術集團、中船、濰柴等企業合作,聯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項目在內的國家重大重點項目,聯合培養了一大批企業骨干,獲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項。目前天津大學建設有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3個,已與數十家龍頭企業簽訂項目制聯合培養協議,已形成服務重大項目、產業鏈條、區域發展的“點-線-面”培養格局。
好博士更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截至今年1月,天津大學在讀工程博士近2000人,分布在化工、機械、建工、自動化、精儀等十余個學院。
黃旭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城東供電分公司正高級工程師,目前正在攻讀天津大學能源動力專業工程博士,師從王成山院士。“天津大學鼓勵我們結合自己的崗位工作,通過參與科技項目提升工程實踐能力。”黃旭以前的主要工作是對城市配電網進行運維檢修、搶修和工程建設。隨著專業素養的提升,他正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天津城市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配電網智能化、數字化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面對手機攝像頭拍幾張照片,就能實現便攜高效的個人體質“中醫自辨”。日前天津大學聯合多家機構共同推出“中醫數字人”,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我所在的公司成為天津大學與中國電子在先進制造、健康醫療、腦科學等領域高端人才聯合培養的實施基地。”袁丁現任中電云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規劃科研部總監,2021年,她被錄取為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工程博士。這也讓她有了更廣闊的視角,致力于用技術服務健康中國,造福更多普通人。
與他們一樣,越來越多的天津大學工程博士在自己專注的領域持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工程博士項目制培養改革以來,天津大學首位畢業工程博士王春慧的研究工作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重大研究成果”;工程博士王琪冰致力于解決行業重點課題,獲業內最高獎項“電梯世界工程獎”……他們的成長表明,好博士更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