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上的心理學
出丑效應:犯點錯也能提升好感度
實驗:讓參與測試的人聽幾個人的回答問題的錄音。其中有些錄音收錄了打翻咖啡杯的聲音。當被試者被要求給錄音中的幾個人打分時,打翻咖啡的那一組獲得了更高的好感度。出錯會帶來吸引力,這就是「出丑效應」:全然無缺點的人不如那些偶爾犯點小錯的人討人喜歡。
弄糟一些事反而能拉近和別人的距離,讓別人覺得你接地氣。相反,完美無缺則產生距離感,無懈可擊也是乏味的。最終獲成功的總是那些有點小缺點的人。
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越高,收獲越大
這個心理學現象的關鍵在于預言有其自證性:你相信自己是怎樣的人,你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這個心理學現象與心理暗示的功能有如出一轍的功效,即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最終會自我應驗。合理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既有利于個人發展,也有利于個人領導力的建設。
對個人來說,你可以通過設立更高的目標、更難的任務來挑戰自我,更積極地努力地戰勝困難。而作為領導者,如果你對你的團隊期待更高,你的團隊也會回報你更好的成績。
選擇的困局:越多選擇,越難滿足
為了權衡眾多選擇,人要付出額外努力,壓力就變大了,于是做出決定的快樂減少了。對付此類“選擇的困局”有種簡單的辦法,卓眾獵頭認為就是減少選項。做只做讓你開心的事,過只過你覺得有意義的生活。雖然在職場上很難做到,但是把這種心態用在生活中是不錯的喲。
旁觀者效應:圍觀的人越多,幫你的人越少
這個心理學現象也稱作“事不關己的責任感”,就是說當還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群體中的個人就會覺得自己不用對事情的后果負什么責。事實上,實施救助行為的可能性與在場人數反相關。
如果你真的需要幫助,一定不要到人群中去求救。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到具體對象。喊他們的名字,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事不關己。
聚光燈效應:你的錯沒那么引人注目
我們會覺得我們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受到外界的注目,但實際上這只是出于個人的想象。一旦我們由于犯了錯,就容易疑神疑鬼地思前想后,其實那點錯對現實也沒什么影響。
這個就是聚光燈效應,別人其實根本沒注意到你犯錯的瞬間,都是你自己想多了,你沒有你想象中那樣受到別人關注。
認識到這點能讓你在公共場合感到更自在,也能讓你更自由地做自己。而且如果你知道犯錯的實際后果沒自己想的那樣嚴重,當你真的犯錯的時候也會覺得好受點。
當你失誤的時候,你可能還是多少會覺得尷尬不自然,但是你至少能知道你在主觀上夸大了后果。
焦點效應:顧此失彼是種天性
當你專注于某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這也稱之為“焦點效應”。營銷人員一直利用這種「焦點效應」來使消費者相信,他們的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有著無法或缺的功能。
要克服這種效應,首要就是要保持客觀的判斷力,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做決定之前全面考慮相關因素。陷于「焦點效應」的話,會讓人對未來的結果產生誤判。而如果能跳出來,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7363號